给《赤伶》企划配文写的一些感想
前言:
构思良久之后,我终于决定写一写读后感。
虽然不是第一次写读后感了,但我还是有些忐忑,不一样的文章风格和叙事类型,我想对应的观后感也应该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每一篇文章都有独一无二的的灵魂,我想认真的对待这些珍贵的事物。
《赤伶》是以第一视角展开的,极富影视感的文学作品,所以我也就选择了推进式的赏析,这样的观后感写起来也让人很快乐,感觉像是重温了一部有趣的老电影。
由于这篇文章的属性与普通文章并不相同,作为配文,需要搭配前有的手书和后有的物料进行组合,因此作者卡洛老师淡化了作为短篇小说的独立感,以代入感较强的方式开篇。
其中,读者与文章的视角互动选取的是听者与诉说者的模式,给了序言一股娓娓道来的美感。
同时,线下构建了“杂志社”作为文章之外的感情落脚点,能够让人在阅读完成之后心有余音,而作为国拟的普设题材,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把二三次混合,给人一种模糊的真实感,这对于整个企划来说也是一个雾里看花似的,美丽的灵感。
关于视角的的主人阿列克谢,我们可爱忠实的摄影镜头小哥,阿列克谢·伊瓦绍夫。我查阅了相关资料,阿列克谢,大意为:“勇敢的骑士”,关于伊瓦绍夫,由于俄国人名字来源的复杂性,所以我并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合理,令我满意的解释,不过根据历史人物来联系思考,有著名俄语歌曲《就让群星闪烁照耀着我们》的歌唱家伊瓦绍夫同志,文章毕竟要有读者的主观思考和意境加持,所以我个人还是非常乐于为他赋予上这一层闪闪发亮的含义。
(说起来我搜阿列克谢的时候弹出来一个“可能你想搜”叫做:无人敢惹的俄罗斯姓氏(?笑得我)
“通过故事,我会找到那个人……他就知道我一直在等他,在故事的尽头,我们终将重逢。”
我们被告知这是伊万曾经说过的话,也是他未能完成的心愿。
那么,故事的尽头在哪里呢?
卡洛老师在之前的作品二律背反的后记中曾经提到,
“玫瑰的终点不在时间的尽头,而在玫瑰的中心。”
当完整的阅读赤伶这个故事之后,我们也会发现,阿列克谢无法通过记录和写下故事替战友找到故人,因为,无论是伊万,还是伊万的挚友,都早就在过去的岁月中离开,或许,他们早已在另一个世界相逢。
对前言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思考之后,跟随着叙述者的视角,我正式进入了这个故事。
迎面而来的,便是战争与农忙,可惜这世道并不太平,农忙是只有在和平时期才能进行的。也许这也是对整个二战时期战争与和平的一种缩影吧。
阿列克谢的担心非常朴实,食物,家人,未知的风险,我想,如果我们也生活在那个年代,需要担心的应该也是类似的事情。
(一)
第一部分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非常鲜明的文章风格,景物伴随行军。
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影片中,环境特写和人物特写一般是交叉进行,这里用文字代替画面来表达了这一点,我猜测是为了更加贴近“电影感”。
环境的描写优美而深刻,银缎般的河流和焦土荒村对比极强,战争的惨烈与残忍跃然纸上。果不其然,即使是胜利和丰收的歌曲也没能令阿列克谢心情好起来,他因为担心他的家人,陷入了沉闷之中。
伴随他的视角,在灿烂的阳光和远思中…
我们收到了一声响亮的口令。
军令的严肃令人回神,紧急的情绪调动让故事进入全篇第一个小波动点:收到任务。
(调动读者情绪真是作者的魔法(*´∀`)
接下来几段中尉和阿列克谢的对话也很有意思,对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阿列克谢真诚,实干,直白,还有一些执拗。而看起来有些吓人的中尉实际上是一个关爱后辈,宽和尽责的人。
作者在对话中所提及的信息,唯一会德语的同志的牺牲,也将战争的残酷揭露在我们面前。
对话最后,我们可爱的阿列克谢同志自信满满的接过了这个任务,也收尾了第一部分,不过…我想他是一定会遇到麻烦的。
(二)
第二部分,映入眼帘即是,
“然而我真的没想到”
伴随着阿列克谢复杂的心情,他遇到的麻烦也明确了起来,原来,这个被他押送的战俘是个娇生惯养的孩子。这个孩子和阿列克谢在缺乏效率的交流中毫不意外的开始互相针对。一来一回中,我们得知了他叫做汉斯。
(汉斯,德国常用男性名)
说起名称,之前的中尉先生和阿列克谢称“汉斯”为“弗里茨”,经过简单的查阅后我得知,“弗里茨”是德语中“弗里德里希”的昵称版,在二战中经常用于指代德国人,有幽默和贬义倾向。此外,我还学到了20多个对德国人的奇妙称呼,这里不一一赘述,看文涨知识了,好耶!
终于,一番折腾之后,阿列克谢到了一个附近的村庄,那里有不少他的战友,在阿列克谢和战友们的交谈之中,文章的核心人物——
“布拉金斯基”,终于以传说中的“语言学家”第一次出现在正文。
随后文章来到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部分——伊万的出场。
(试阅时看到这里就很震撼了)
黄昏降临,天色骤变,伊万就在这一场滂沱的,压抑的大雨中登场。随他而来的,还有坦克的轰鸣,和穿透晦暗原野的光芒。
我很难描述自己读到这里时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已经是不知第多少次看到这一幕。
他与一场暴雨一同降临,暴雨洗不去战争的悲惨与黑暗,却冲刷出了一位坚定的战士。
他自无边的黑夜中走来,把人民...引向新的开始。
在创作的世界中,有无数个伊万和耀,他们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但都有着奇妙的共鸣之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卡洛老师对伊万是在过于熟悉,人物的性格塑造的实在是太迅速了。比起通过几段对话后逐渐清晰起来的阿列克谢,仅仅一小段内容,一个对同志温和友好,对敌人冷静果决的苏联青年立刻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秋夜的雨水把温度一点点的带走,冬天将会来临,战争的残酷从未远离这片土地和他的人民。
“所有人都受苦。”
(PS:看到伊万说给卓娅报仇好感动。在我第二次修改这篇读后感之前,看了一些关于卓娅相关故事的视频。
亲爱的姑娘,为何早早离开?你的眼睛里映衬的,到底是谁的光?
(三)
二人开始简单了的聊天。阿廖沙(我这里也根据阿列克谢的视角改变了他自己的称呼)了解到伊万是一名少尉,当然,很快他们就意识到公务方面的事情过多交流不好,毕竟战争期间,任何信息的泄露对于战线来说都是致命的,因此两人尝试转向轻松一些的私人话题,
(我很开心这里阿廖沙也反应过来了,作者老师没有因为衬托某个角色而把另一个角色故意愚蠢化,当然,阿廖沙的人物性格本身就是天真可爱的,能拿捏着中间细微的差别,想必这就是文笔和对人物理解的功力了)
阿廖沙对于伊万的了解仅限于传闻中的“语言学家”,毫不意外的,谈话走向了这个路口,注定如此。
当阿廖沙提到了“中国人”时,看上去从容的伊万实际上心情就像他们的坦克一样,在深水坑颠簸。不过这一切只有上帝视角的读者才知道。看起来,两人似乎终于找到了能够交谈的话题,伊万介绍了自己学中文的故事,还主动询问了关于阿廖沙提起的人。
然后来到了全局最令我感慨的一段,机缘巧合之下,阿廖沙问出了那句:
“你在中国有什么想见的人吗?”
若非此句,阿廖沙不会尝试为伊万寻找他的友人,没有这份信,无人知晓他们曾经的相识相知。只是,一切都没有如果,战火与纷争带走了列宁格勒的雄鹰和他的星星,苦难和遗憾却又让他们故事为世人所知。让我想起锁麟囊的其中一句唱词:
“这才是人生难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
(当时看到阿廖沙提起的中国人,我就想到了那个人,这个小彩蛋还真是让人心里酸楚却又再次开花的种子啊。
(四)
村庄,聚集了无数悲欢离合的地方,军队驻扎过,百姓避难过,坦克开过,榴弹飞过。读这一段的时候,我总觉得,当烛火照亮老奶奶干涸的眼角,老人对子女的安危何其敏感,也许她早就明白她的斯季瓦再也回不来了。但人需要活下去的力量,需要希望。
所以伊万那一句“他没有离开,他一直在等你”,到底是为了说给阿廖沙,还是说给自己?
这一段有一个细节描写很引人注目,当阿廖沙继续追问伊万的中国朋友
(这里我真的很想说,阿廖沙你快别问了...
伊万的反应是——“深呼吸,轻松地聊下去”
(这个消息就显得耀在伊万心里真的很重要,常人想必只有提到心上人才会如此珍重。您在我的心中恰似星辰般闪耀,但当我将你介绍给旁人时,我却尽力掩饰内心的万丈波涛。而且这里也和前文阿廖沙提到中国人时坦克猛地停下来相呼应了诶,好棒!)
他极为认真的讲出了自己与中国友人的相识,伊万回忆中的友人清丽绝伦、才华非凡,只可惜,阿廖沙并不能理解这一切。提及这段往事,久久无法忘怀的只有伊万,正如此段的结尾——只有把这件事认真说出来的那个人才会伤心。
(阿廖沙是什么一种常见的木头!太过分了阿廖沙,要不是这只露露比较成熟...流泪熊熊头.jpg)
(阿廖沙:谁啊?伊万:他是很好很好的。阿廖沙:我不道啊?伊万:...(猛男沉默))
(五)
这是一个相对轻松的过渡段,在文中最大的作用是推进剧情,熊仔和小木头成功从萍水相逢的同志发展为了一个小组的战友。这一段伊万和阿廖沙的性格相互对照,让人感叹,赤伶篇的伊万真的太稳重可靠了。阿廖沙是善良的,但也是稚嫩的,他担心年纪尚幼的汉斯,而伊万深知战争中对敌人仁慈无疑是对己方的残忍。剧情很快就要进入新的阶段了,想必战争的威胁将越来越凶残,而且一直伴随他们。
(PS:伊万和阿廖沙的相处好好笑,一个能说会道一个巨好忽悠,虽然我知道伊万是在引导阿廖沙当一个合格的战士,摈弃弱点,但是,阿廖沙你这么憨憨进入社会怎么办啊...
(六)
第六部分是车组成员的介绍与登场。大家来自不一样的地方,曾从事不同的职业,但此刻他们是性命相系的战友,是彼此的盾牌和长枪,伊万是其中闪烁着光芒的一位,他能洞悉战局,令险境扭转,让大家化险为夷,而最后却将自己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多年后当作为战友的他们彼此团聚,想起那个永远年轻的朋友,会是何种心情,我不得而知。
这一段读下来就是一直笑嘻嘻直到最后一句,无数话语涌现上心头又无从说起,就像清风的密语,敬友情与忠义,敬战争与死亡,敬和平与自由,敬那些回不去的年少与留不下的少年。
(PS:写到这里又饿又伤感,赶紧煮个面吃了再接着写。呜呜和平真好,那时候的人们都吃不上杂粮,更别说饿了煮面吃了
(七)
阿廖沙还在担心那个德国战俘汉斯,伊万这里尽了他作为车长与朋友的责任,安抚阿廖沙并转移了话题,毕竟一直担心这个可不是什么好事。兄弟俩一起去偷看了司令员捡到的小猫咪瓦夏,这个柔软俏皮的小家伙让大家心情都好了些,战争间隙中短暂的安宁是如此珍惜,伊万很想念他的姐姐妹妹们。
这里提到妹妹养了一只小鸟,鸟儿在北国的大地上常常是灵魂的象征,我猜这里提到放飞小鸟也是暗示灵魂的自由。我想起那句非常经典的话: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每一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
这一段有全文我最喜欢的一段景物描写,这里摘录出来:
“夕阳斜斜地落下,金红色的波光在乌克兰广阔丰饶的原野上闪耀,风吹拂啊,我们的红旗也依旧挺拔又骄傲。”
这样美不胜收的浪漫在即将到来的战火中柔美又壮烈,而这样的灿烂背后是年轻战士们无畏的牺牲与流不尽的热血。
(八)(九)
战事吃紧,车组准备执行命令潜渡河流,伊万和雅科夫作为车长和驾驶员会留在其中,担心自己重要的宝物会随着自己的不测而遇到危险,伊万想要让阿廖沙代为保管,阿廖沙也没让我失望,这个小木头果断拒绝,推拒之下,耀的照片掉了出来,一直从容开朗的伊万涨红了脸,而伊廖沙的关注点居然是——看戏不用花钱了???(好,不愧是你。)伊万匆匆离开,或许他在庆幸阿廖沙的天然,来个老练些的难保不会起哄。
短暂的小插曲很快过去,渡河开始,无处不在的流弹,飞舞的迫击炮,两边轰鸣的战机,
战场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危急之中,一辆辆T-34冲出水面,敌军也在猝不及防中溃败。
坦克潜渡的战略很成功,大家都没事,车组的五个人聚在一起庆祝。欢呼声之中,大家有说有笑,伊万的小秘密再也藏不住了,他只得说出了他和中国朋友的故事。
(PS:要来了!
(十)
这是全文最长的一个小节,为了方便自己理解,我梳理了大致顺序:
去往中国——郁结散心——听曲——初见——交流学习——街边“庆典”——安慰与抒情——互相赠礼——离别前夕——星星和名字
因为这里的主要人物有露中两个,而主要推进方式又是事件+对话,所以其实我读第二次的时候试着从耀的角度看了看这一节,果然有新的体验。
首先从读者初体验视角跟着伊万,
他同情战火中的中国人民,思虑忧愁之中自己也郁郁寡欢,而就在这时他遇到了耀,他的眼中王耀是不会俄语的,他们交流更多依赖意会和比划。我们可以想象,当人与人的交流中言语的比例减少,那观察的成分就会变多,恰好耀作为戏剧演员,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疑是优雅而迷人的,我可以想象到戏曲演员的手指是多么灵动,同时耀的戏曲表演水平很高,一个清瘦俊秀,善良热心的美丽艺术家,帮助了来自外国又心情低落的伊万,他很难不产生好感。
同时,他在和王耀的交流中逐渐掌握中文,慢慢的开始了解这片土地,这个于他而言的异国。
那么日后,当他听到一切有关中国的故事,脑海中总会回忆起这个人。而且此篇的伊万文学艺术素养显而易见的很好,他对戏曲是欣赏而尊重的,两人艺术方面的共鸣和情操上的相互理解也是难得的。唯一可惜的是伊万没有成功和耀交流到政治思想,不然他们的感情还会更进一步。
与此同时的王耀视角,
看着饱受摧残的祖国逐渐沦陷,人民受苦。自己作为地下党员也面临着各种威胁,当某一天自己完成戏剧表演时,一个英气逼人的外国小伙子跑到幕后想认识自己,虽然他的中文十分蹩脚,但人很勤奋也有天赋,冥冥中大家成为了朋友。
同时,这时候特殊的历史背景令他们两个的祖国互相青睐,他们的交流交往总体来说其实没有来自最高层面的阻碍。虽然作为戏剧演员认识各种名流,外国人是正常的,但作为地下工作者经常和一个外国人待在一起始终是有风险的。可他们的关系还是亲昵到了一种特殊的程度,一人对镜上妆准备演出,一人看书学习语言,灯光之下,大家心照不宣,一种名为依存的氛围在两个人之间萦绕,哪怕这份情谊在那个时代滔天的混乱之下那么渺小。
两人相知的特殊经历在那次街边的日本庆典上,明明是侵略者却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同化被侵略的国家,而偏偏又有年幼不懂事的孩子并不明白这一切的含义,以为这是什么开心的事情。伊万看到王耀沉默却倔强的神情,他痛心无比,不仅为了朋友,也为了这个战火中的邻国。
当他说:
“我知道有的痛苦是不能回避的……他也不愿意回避。”
我就觉得那时候伊万已经预感到之后会发生什么,只是感情让他没有更加深入的去想这件残忍的事情,而没人知道,离别和“重逢”都来的并不慢。
然后来的一个信息差巨大的地方,肢体接触接触后的自白,原文中伊万:
“自暴自弃地一通说了俄语”“把全部的内心都说了出来”
作者这里很巧妙的留白了,也就是说,他们的情感进度可以由读者自己的理解来解读和补充,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暧昧的依恋,志同道合的倾诉都是可以的。
(虽然伊万对战友说了自己只是想一直做朋友,但是他的话不完全是真的嘛,他又不知道人家会俄语,可能真的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而王耀这里到底是什么反应也很令人遐想,他估计也没料到伊万会这么大胆直白,他能听懂俄语,这里的每一句话都会被他记在心上,后来他被抓起来时,伊万这些曾经的话会不会成为他心中无限的思恋与寄托,我们不得而知…
而后是一段极具表现力的歌曲穿插(这里真的很有电影感!)
“歌声正是力量!”
当时的伊万在中国为心爱的朋友在河边唱了这样一首歌,而此刻他和战友们一起再次合唱,前后呼应,感情也交融。
(后面看到阿廖沙说真的很想念和战友一起唱歌的夜晚我真的太难过了
后来,耀回赠了他纸笔,其实,耀也多想伊万能更多的记住他啊,他心中有绝不可抛弃的信仰与祖国,他不能离开,能认识伊万对他来说,居然算他并不长的生命中一次绝无仅有的真心相待。这一切都太小心,又太纯粹了。
当离别降临,耀暗示自己其实懂得俄语,这段离别中,伊万以三个
“……”
与王耀的赠言相对。
并不是不想言语说,而是已经无法言说。
同时,这里离别的赠言,我觉得也是坚定了伊万参军保护祖国的信念,当他告别家人奔赴战场,或许就会想到那句,“我梦到你像一个英雄”。
(PS:伊万的性格比起战友四人其实更为沉着冷静,在大家都相处中也是指导者的位置,但他在和耀相处时更多的时候却是被帮助的对象,这种微妙的差异让他们二人看起来关系非常独特,而且我也觉得正因为有比其他人更多的见识和经历,以及有耀和他交流的时候伊万学到了一些东西和收获的成长,所以也间接塑造出了伊万现在的模样——一颗年轻勇敢的星星。当伊万被星星照亮之后,他也成为了别人的星星,那些被照亮的人,可能是斯季瓦的乡邻,是战友,是他的亲人,是整个在战争中受尽苦难的人们。
(十一)
临行前的生日祝福,这里每个人的祝福和伊万的回应都很有趣,我想按照自己的相反解读一下,
“生日快乐,伊万。”
“谢谢,亲爱的朋友。”
(雅科夫是最年长的,也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他明白伊万的用意,并且真诚的祝福他,所以伊万也真诚的感谢他)
“生日快乐傻小子,祝你实现心愿,早点找到你的中国朋友。”
“谢谢。”
(伊万对于有关中国友人的一切相关其实都比较认真谨慎,这里回应的时候他也没有另说什么,对于能不能找到朋友这一点,他也更倾向于实际行动而不是解说,谢谢二字足以)
“祝您生日快乐,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布拉金斯基,愿上帝保佑您。”
“真的非常感谢。”
(俄罗斯的宗教信仰相关,大家提及时都会比较尊重,还有就是这里战友喊了伊万全名,是非常正式的语境,所以伊万这里给的感谢修饰词也多叠了一层)
(PS:赞美作者老师,细节之处体现语言功底
(十二)
一个夏夜,在那片的干燥草坪上,一位年轻的战士牺牲。
没有鲜花与教堂的钟摆,没有黑伞和精致的棺椁,我很喜欢这里的处理,死亡并不是什么盛大的道别,真正的死亡,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死亡,都是静悄悄的...
死神无法夸口你漂泊在他的阴影里,
因为你在我不朽的诗里与时间同长。
他没能等到马上到来的黎明和新的一岁,青年的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布拉金斯基永远留在了这一岁,但青年的苏维埃祖国走向了下一岁,他们永远血脉相连,人民成就了这个伟大的国家。
(这真是国设和普设宿命般的共鸣点啊
结语:
头一次写这么长的读后感也挺有压力的。中间各种写的时候总会担心用词不够妥当,看起来废话太多,所以又会反复的修改。虽然中间一度看起来不太像读后感,更像电影文本赏析,不过我真的很高兴能看到这么优秀的作品。
我读了很多遍,每个字都思考过,我能感受到很多地方是有化用和诗歌的仿写,可能还有非常多的典故穿插,我不是文学相关的专业,甚至不是文科生,所以常常处于一种,总感觉好像读到过,但是我又想不起来具体出处的状态…文学艺术并不会成为我的专业,但却实实在在的成为了我的精神食粮。
(虽然是理工专业,但学校会安排很多写给各种活动写征文的小任务,我写起来毫无压力,感觉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哈哈哈
查着查着倒是学到了很多文学知识和很多诗人的故事,还浅浅的了解了一下关于苏联拉普派和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一些神奇故事。
总之,阅读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好的文章真的能够成为读者的老师,能为这么优秀的文章写文评也是我的幸运!谢谢满江红企划组的各位老师,特别感谢我亲爱的卡洛老师为我们读者和露中带来的这份珍贵的礼物。
——以此浮笙